青岛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5-06-15 

青岛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

启动建设了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今后培养新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提供后备力量,也为我校学科建设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5、落实学院学科建设的责任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整体建设的核心,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龙头,牵扯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水平是衡量高校教学、科研和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为加快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依据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对学科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青岛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学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现状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结构趋于合理,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全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表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表2),2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中心(表3),9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中心(表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表5);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表6);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点,覆盖了理、工、文、经、管、医、法等7个学科门类;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工商管理硕士。

学校主干学科特色和优势明显,材料、化学、化工、机械等特色学科群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处于第一团队之中。建成了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化工过程机械等为特色学科,以机械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骨干学科,以及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国语、法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绘画、广告与艺术等新兴发展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表1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序号

名 称

批准部门

组建时间

1

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部

2009.02.09

2

青岛市生态化工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科技部

2010.02.08

表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

序号

名 称

批准部门

立项时间

验收时间

1

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2003.11.27

2006.11.25

2

生态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07.25

2008.12.27

3

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10.12

表3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中心

序号

名 称

备 注

批准时间

批准部门

1

山东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

强化建设

2006.12.08

教育厅

2

山东省化工过程机械重点学科

强化建设

3

山东省化学工程重点学科

强化建设

4

山东省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学科

5

山东省分析化学重点学科

6

山东省应用化学重点学科

7

山东省材料加工工程重点学科

8

山东省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学科

9

山东省橡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重点建设

2004.11.29

科技厅

10

山东省塑料高性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8.11.04

11

山东省生化分析重点实验室

2009.10.30

12

山东省多相流体反应与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

13

山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14

山东省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重点实验室

强化建设

2006.12.08

教育厅

15

山东省高校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16

山东省高校塑料高性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17

山东省高校清洁化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18

山东省聚合物加工工程实验室

2009.09.30

省发改委

19

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4.12.02

科技厅

20

山东省化工过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6.07.22

21

山东省塑料高性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0.11.12

22

山东省天然资源化学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1.07

表4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中心

序号

名 称

批准时间

批准部门

1

青岛市新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04.16

市科技局

2

青岛市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1.08.06

3

青岛市工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1.08.07

4

青岛市生态化工重点实验室

2006.12.30

5

青岛市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7.12.17

6

青岛市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9.06.24

7

青岛市高分子材料行业技术中心

2000.10.19

市政府办公厅

8

青岛市纳米材料行业技术中心

9

青岛市聚合物成型行业技术中心

2003.12.20

表5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序号

名 称

批准时间

1

化学工程

2007

2

材料科学与工程

3

化学

2009

4

机械工程

表6博士学位授权点

序号

名 称

批准时间

1

材料学

2003

2

化学工程

3

应用化学

4

材料加工工程

2006

5

机械设计及理论

6

化工过程机械

7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我校还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一些学院还没有博士点。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布不均衡,博士点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学科,人文、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仅在硕士层面。

2、教育部、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较少,人文类学科还没有省级创新平台。为了加强人文类学科建设,学校先后启动了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人文类学科研究中心工程、人文类学科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和人文类学科图书资料建设工程等加强人文类学科建设的举措,但我校人文类学科仍比较弱,目前还没有省级以上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3、领军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偏少,虽然我们先后已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引进了6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但我校的高层次人才仍然较少,特别是院士、长江学者等大师级人物。

4、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偏少,教师和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数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量等偏少。

5、部分学科办学经费紧张,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快速发展。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学校的实际,正确处理新、老学科,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使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且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加强建设一批骨干学科,使之尽快成为省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加大培养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其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以相关学科为基础,组建学科群,促进学院间的学术整合,发挥多学科群体优势。本着“强化特色学科,突出重点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植新兴学科”的方针,提高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三、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今后5年,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学科体系建设。使重点学科的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1、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

按照“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的思路,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和发展基础学科及人文社会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一级学科零的突破,新增4-6个博士点;加大建设力度,使生态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早日通过验收;新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3个;加强人文类学科的建设,实现人文类学科省级重点建设平台零的突破。使我校现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多出成果,向更高一级平台体系迈进。具体计划见表7。

表7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序号

学科群

相关单位

目 标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

(高分子材料方向)

高分子学院

塑料研究院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

(纳米材料方向)

材料学院、机电学院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化学与化工学科群

化学院、化工学院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通过验收

国家级重点学科

3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科群

机电学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计算机与控制学科群

自动化学院

信息学院

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5

经济与管理学科群

经管学院

省级重点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2、进一步突出学科、基地的作用

通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学科团队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形成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群,提高学科群的知名度。从而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和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重点学科人才高地,使各学科群良性循环发展。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方面取得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对建设创新性省份和教育强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学科建设的措施保障

强化学科建设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形成基础扎实、多学科相互渗透、突出应用和创新的学科体系,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加速人文类学科的发展。正确处理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整合,建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相互支撑的学科群。

1、强化特色学科、优势学科

“特色”是学校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也是建设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我校由一所行业性学院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经过长期的积淀,在化学化工、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和信息与控制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学科特色已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集中体现。要进一步坚持以工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支持特色学科发展,在人才引进、硬件投入等方面向特色优势学科倾斜,使这些学科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确立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2、加速人文类学科的发展

进一步加大对人文类学科的扶持和培养力度,2005年以来学校为了加强人文类学科建设,先后启动了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人文类学科研究中心工程、人文类学科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和人文类学科图书资料建设工程等加强人文类学科建设的举措,但我校人文类学科仍比较弱,目前我校人文类学科还没有省级以上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还需要大力地扶持。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数学、物理等基础性的学科也相对较弱。

3、积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充分发掘学校的多学科潜力,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学科。加大学科建设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重点支持,设立学科建设基金,重点支持若干新兴交叉学科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人文社会学科与基础学科。

4、加强学科基地建设

学校分国家级、部级、省级和校级四个层次建设和管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做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布局、建设和发展工作,加大力度建设好各级各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我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计划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全面提高我校各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已在2005年

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发力点在学院,只有学院重视了,全体老师才能关心并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积极挖潜,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学术梯队和学科方向的整合,充分利用整个学校的资源,打破行政划分界限,以学科方向的需要和成果整合为条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6、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是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统筹安排校区建设和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所需经费,做到校区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进行。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设施和公共教学服务体系条件。继续设立学科建设基金,确保各级各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新上博士点、硕士点及本科专业的经费投入,力争使各学科的教学设施和公共教学服务体系条件有根本性的好转,为学科快速发展和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研究,进一步发挥校董会、校友会的作用,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助,确保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7、整合打造学风严谨的学科团队

学科要快速发展,人是第一要素。要加大学科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水平高、组织与协调能力强、学风严谨与竞争意识强烈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从政策与制度上进行引导,坚持组织培养和自然形成相结合的原则,在各学科遴选建设一支团结凝聚、优势互补的学科团队。

学科建设规划事关学校“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全局,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实现目标,全面开创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条: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量化标准与答辩要求 下一条: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学位的工作细则

关闭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版权所有